2024年8月15日,黄金城hjc30vip5678黄泽牧歌实践团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实践团在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联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两校学子齐聚一堂,以“大河之治”为主题,深入沿黄乡村大史家村,通过参观、座谈与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当地生态保护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与显著成效,以及村民对生态保护政策的认知、参与情况、生活改善情况。
忆往昔峥嵘岁月,绘未来生态蓝图
整洁宽敞的村路串联起户户宅院,清新雅致的农家小院错落分布,热情洋溢的乡村民宿井然有序地运营着。踏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各民族和谐共处,和谐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片被黄河温柔环抱的土地上,大史家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抓农业 、重生产,粮食产量突飞猛进,成为50年代闻名青海省的先进村,更是成为了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旗帜,引领着乡村文明与和谐发展的新风尚。
8月15日上午,实践团一行首先参观了河阴镇大史家村光荣历史展览馆。该展馆于2017年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展示了大史家村的奋斗史,向全社会打开了一扇“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的窗口,赋予了“老红旗”新的时代内涵。
实践团成员站在大史家村广场,眼前是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个红色大字——“魂”,在石碑后面不远处,便是贵德传统民居风格的“贵德县大史家村光荣历史展览馆”。跟随讲解员走进展馆前,映入眼帘的便是手扶拖拉机、马车、粮食清选机、履带式推土机、造粒机等20世纪80年代的大型农机和生产工具,它们是大史家的村民在党支部带领下,利用机械和传统运输工具发展农业和工业的一个缩影,承载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历史。继续向前,队员们走进展览馆,在展馆西厢房内悬挂着大史家村赋,左右两边栩栩如生的油画和活灵活现的铜像重现了大史家村民春耕和秋收的劳作场景。走进北厢房,这里陈设着是大史家村的居家生活、历史、创业、成就、人物、党建、民族团结、展望未来的八个展室,它们串起了大史家村往昔如珠玉般的点点滴滴。馆内墙面上一张张黑白照片和手扶拖拉机、马车、粮食清选机、履带式推土机、造粒机等一个个旧物件,向前来队员们诉说着那个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岁月远行,旧影长流,老一辈奋斗者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了这座村落的建设与发展。如今,村子通过“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的方式,向全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知大史家村的窗口。
通过本次参观,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大史家村在党的领导下,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艰辛历程,以及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一次深刻教育。
聚智乡村座谈,共绘大河新篇
8月15日下午,座谈会在大史家村村委会会议室正式拉开帷幕。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而庄重,来自两所高校的实践团成员与大史家村的领导、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共同为村庄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会议伊始,大史家村党委书记任永寿同志致欢迎辞。他代表全村村民对远道而来的实践团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简要介绍了大史家村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任书记强调,近年来,村党委始终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村级基础设施、解决群众难题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 “百企联百村”活动为契机,主动寻求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实施了以住房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治、公共事业、产业发展五项内容的新农村建设。随后,实践团代表发言。他们表示,此次来到大史家村,不仅是为了学习村庄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更是希望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成员还就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村民参与度、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解决方案等问题与大史家村领导及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史家村领导详细介绍了村庄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村民代表则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正是因为全村上下对绿色的珍视,大史家村人对外提起家乡时,总能自豪地说:“很多人说黄河水是黄的,但在我们那里,黄河水是清的。”
会议最后,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大史家村表示将继续坚持立足实际,创新活动方式,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统一思想意识、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契机,使大史家村成为贵德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排头兵和黄河岸边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黄金城hjc30vip5678与青海大学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更为大史家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在今后的共同努力下,大史家村一定能够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走村入户问民声,生态调研践初心
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们分组前往大史家村农户家中,开展“大河之治”社会实践调研问卷。团队成员带着对农户发展状况、黄河生态保护的深切关注,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村民们对于周边河流生态环境的认知、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以及参与河流保护的实际行动与意愿,为“大河之治”提供第一手资料与宝贵建议。
走进大史家村,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伸向村落民宅,一栋栋整洁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穿梭往来,从人们脸上洋溢着的舒心和惬意可以看出,大史家村人正走在一条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上。
每到一户,调研队员都以礼貌而热情的态度,向农户们介绍调研目的,并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村民们纷纷响应,他们真的很高兴有人能切实来关心他们家的情况。有的回忆起儿时清澈的河水与嬉戏的场景,表达了对恢复河流原貌的渴望;有的则详细讲述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用水难题及自家污水处理方式,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当被问及这些变化时,大史家村的群众都认为他们有一支乐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党员队伍。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实践团成员们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据调查报告统计结果显示, 大史家村是一个由汉、藏、回、土、萨拉等五个民族组成的村,全村共有5个社,503 户,1876 口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为900余亩,林地950亩。截止21年底,农民人均收入13800元,比上年增长45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023万元。在生态保护上,该村通过关闭年纯收入300万元的粘土砖厂,并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在拆除砖窑的原址上建起了年产20万立方米混凝土加气砌块的新型建材厂。 此外,村里的生活垃圾都能集中处理,旅游旺季时村民还会到黄河边上捡垃圾,以前的土厕也全部改成了卫生厕所,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见证着大史家村的沧桑巨变!此次“大河之治”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它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每一个个体的参与,都是推动这一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史家村的这片热土上,生态保护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发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