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从原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我校畜牧系任教。光阴荏苒,至今已五十六年了。可以说,杨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学校是我人生温馨的大家庭。这里是我人生不断成长、学习、锻练和提高的重要福地。在此,我孜孜不倦的在为祖国畜牧教育、科研、科技推广和生产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同时,也见证了学校半个多世纪岁月沧桑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一名西农人倍感骄傲。
我来学校工作的多年里,还曾未知有个“校训”。近据了解,学校校训早在1937年制定,后因故中断使用,又于2004年重新启用。当我领略校训内容后,欣慰的是我家在此若干年前逐渐形成的“诚朴勤毅”家训或家风,和校训极其相近,仅为“勇”和“勤”一字之差,其实我以为,“勤”是“勇”的基础与前提,“一勤天下无难事”,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勤奋精神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诚朴勇毅”和“诚朴勤毅”的思想前提都应是有明确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我们这代人生在旧中国,成长于幸运的新中国,从幼年到成年都受到党、团组织的理想与信念的熏陶与教育,坚定为人民服务和人类解放的抱负由来自然,这是指导我人生价值的根本动力所在,让我树立了生命不息、学习和奉献不止的夙愿。
我将“诚朴勤毅”家训与“活到老,学到老,力所能及奉献到老”作为长期以来渐进形成的人生座右铭;“诚朴勇毅”校训更是完善了人生的更高境界。我以为,人应以诚信虔诚为本,朴实廉洁为真,奋勇创新为乐,勤勉敬业为实,坚毅克难为志,如此才能成就所为,奉献才有底气与资本,成功自得其乐。我自律努力做到诚实做人处事,生活朴实无华,奋勇创新提高,勤奋学习、工作,只要看准的事就应始终坚定不渝埋头苦干,决不半途而废,直到获得结果方才罢休。一些同志对我说:“坚强的毅力是你功成名就的关键。”在长期为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竭诚奉献中,要做主人公,绝不做过客,不计功名利禄,我要求自己与人无争,忍让为先自安然,体会到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与奉献为荣的真实含义。
多年来,在个人践行“校训”、“家训”或家风的具体过程中,我对自己要求应做到以下诸点:
1.倾尽心志为工作。除积极认真学习与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外,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与他人经验,尽力做到精益求精,踏实细致,认真负责,开拓创新,勇挑重担,甘当人梯,有时“婆婆媳妇一人担”,我除承担繁重的各专业有关教学任务外,还主持11项、参加18项科研、推广项目及其他工作,并在七十年代无统编教材的情况下,独创性地自编校用“养羊学”教材,率先在国内将“羊肉”作为单独章节列出;将课堂实习部分内容有机地与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内容合编等,并有效实施;为适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点同时教学特点的需要,探索出一套 “乌兰牧骑式”的教学方法,获得校内外同行好评。八十年代初每天工作平均达15小时左右,个人学年工作量常列全校近千名教师、科技人员的前茅,我亦然任劳任怨,无愧无悔。并先后获校级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3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两项,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成果水平整体为国内先进或先进,部分达国际先进。退休20年来,亦获国家、省、市、区10多项奖励和表彰。
2.艰苦环境磨练人。我主要从事以养羊学科为主的教学、科研、科技推广及指导生产工作,多处于校外教学、科研、科技推广的基地自然与生活条件较差地区,如我省陕北、渭北及交通不便的省内外偏远地方,并常在风、沙、干旱、冻、雪等恶劣天气下工作中兼程奔波,任何情况下始终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全身心扑在抓紧时间很好完成工作任务上,只要工作需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苦累算不了什么,这对我意志正是很好的锻练,同志们称我是“陕北通”和“老黄牛精神”。
3.勤俭教学干科研。我先后所主持的11个科研、推广项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个项目年经费仅为2?5千元,唯有一个项目仅一年只有最高经费为2万元。为了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工作上,我和同事们都是乘火车和长途汽车辗转到达目的地,吃住在羊场和农村;支课题经费按任务大小严格落实到位,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多次受到省上有关部门表扬;教学仪置的购置、使用和管理都本着节约原则,从来不肯浪费或造成损失,即使是低值易耗品也尽量延长使用期,实验室管理工作正规有序,井理有条,从未发生过水、电、门窗、玻璃等浪费事故,曾被学校评为治安先进个人。
4.多次公伤并不悔。几十年来,我先后在工作中因摩托、汽车、自行车车祸及意外滑倒致伤九次,其中胸椎、肋骨、踝骨、趾骨四次严重骨折,一次颈椎压伤,两次造成生命危险,后经抢救而获生,医生和同志们说“你命真大”,“阳数未尽,阎王还不收。”在多次住院患病中,我只要有点力量仍坚持学习与工作,有时伤未痊愈又外出工作,对工作未造成大的影响,同时主动与医生紧密配合,顽强与病魔作斗争,幸运的是至今终未留下明显后遗症,也从中磨练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力,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我以为,为了党与人民的崇高事业,工作中免不了受些伤也算不了什么,我并无丝毫后悔。
5.退体仍应挥余热。光荣退休20年来,我始终坚持为老少边贫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发展服务。由于校内外工作及社会的需要,我从未觉有失落感,甚至工作量有增无减,有时达到应接不暇的程度,我想,这正体现出个人的自我价值。我时刻记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人当于世有益,凡事求我心所安”的名言,仍然为“三农”、下岗职工和老少边贫地区及群众竭诚服务,要求做到淡泊名利,不计报酬,同甘共苦,工作至上,效果第一,获得众多好评。退休后,结合我国发展羊产业的需要,先后主编科技专著五部,参编十四部,实用科技小册子31本,公开在报刊发表科技论文及文章213篇(其中科技论文136篇);并先后被中、省、地(市)、县、杨凌示范区有关单位或媒体及企业、个体场聘为专家团成员、顾问、领导干部咨询导师等多项兼职,举办不同类型的科技培训约200余次, 参加者2.1万人次以上,进行科技咨询按各年累计在1.9万人次以上;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技术指导,其服务区域扩及25个省(市)、自治区。我视退休为人生的第二战线,组织上虽已退休,而思想意志不能退,仍坚持每年主动地将思想、学习和服务等写出书面总结,向有关组织汇报,以求指导。自参加革命工作65年来,不论在任何环境下,总觉有个组织帮助是非常亲切和可靠的。
6.天道酬勤始足下。我到校任教56年来,也正是我人生的最重要阶段,它占据了我大半生时间。尽管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地做出了应有的微薄付出,但深觉特别在“勇”的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而却获得了同志们和组织的信任与支持,真是苦心之人,天道也酬勤。诸如使我未曾想到的荣获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老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和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我的副高级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都是一次顺利获批(当时省上审定时,按教授、研究员都够批准条件,我选择了教学系列),按有关政策,家属“农转非”和身边可留子女也无例外地给予落实等;1994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西农人风采录之一《托起大地的太阳》一书以“有志者,事竟成”,2002年黄金城hjc30vip5678出版社出版的《后稷传人》(第三辑)以“奉献者之歌”,2007年杨凌示范区宣传部编印的《杨凌十年,写在大地上的华章》以“为‘故乡’自当奉献”均载文,以及在校内外多层次的工作与服务中所获荣誉和表彰等,对我都是莫大的鼓励与鞭策,但它只能说明过去,今后的一切都将从零开始。自知扬鞭蹄奋起,耄耋之年的我,仍应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地活到老,学到老,按照“校训”与“家训”及“怡康、惜时、学习、超越、奉献”的自律要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做出西农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