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露,博士,副教授,男,江西上饶人,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任副研究员,2019年5月加入黄金城hjc30vip5678,主要围绕mTOR信号通路感应微环境中的营养物质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聚焦mTOR通路—糖异生信号轴,解析其在饲料营养代谢及奶畜营养的高效利用中的功能及机制,以期实现奶牛的健康养殖及产奶效率的提高。
接触科研
2012年,我告别了大学生活,正式接触科研。之所以说是正式接触科研,原因在于我的本科基本没有做过实验,实验课程中的我属于“吃瓜群众”。在这里,我由衷为现在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你们有着先天的优势,你们在大二、大三期间就有一个称为“科创”的项目为你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保驾护航。在这个项目的支持下,且不说能够形成多么成熟的学术思维,单是试验设计和试验操作,就为你们今后研究生生涯中的角色转化带来太多太多的优势。所以,目前仍处于大学时期同学,你们要利用好科创给你们带来的福利,熟悉并掌握你们所接触到的试验精髓,用试验技术武装自己,铺平你们今后将要踏上的科研道路。
研究生的身份就意味着要做科研了,但是对于连影响因子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我来说,科研更无从谈起。但是在导师的点拨下,我慢慢沉下心来,开始循序渐进的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兴趣点。有可能是出身牛犊不怕虎吧,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寻找课题方向的难度,经过与大量的文献打交道,与导师及同学不断的交流讨论,终于在半年后确定了了自己的课题。
关于寻找课题,我有几点心得希望同学们能借鉴一二:
(1)我始终认为阅读文献是开展科研的必经之路,这既是为了站在一个制高点饱览研究领域这块蛋糕,也是为了提升学术嗅觉与思维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精读1-2篇综述论文太重要了,因为好的综述概括了该领域的整体进展、已有工作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等等,能够给予我们启发,事半功倍。
(2)打好基础才能“骐骥千里”。科研前期是一场自律与放松的博弈,它多半是枯燥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固定流程来强化自身能力,我们不要试图找捷径、不要总抱怨。“高筑墙、广积粮”,所有好的工作最终都归结为持续的付出与积累,不要随便喊口号、立flag。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得专业、打好基础,才能有所成绩。所以,初学者,别想太多,安心推进,打好基础。
结缘mTOR
mTOR通路是一条极为复杂的通路,起初实验室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它能进入我的视线是离不开导师的点拨的。我感兴趣的靶标定位在溶酶体上,导师给我对溶酶体的认知中加上了mTOR通路,至此,我对mTOR通路的研究就开始了。每个课题都会有它的瓶颈,我对mTOR通路的研究也不例外。课题6个月没有任何进展,每天都在纠结于试验条件的优化和检测结果的趋势,课题组内师兄师姐,甚至是导师都在质疑课题的真伪。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执,也可能是因为前期的投入,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我们终于把mTOR通路的系统一步一步建立起来了,看到那些清楚的条带和上升的趋势,那一瞬间真的有股抱着电脑开怀笑的冲动。
关于开展课题,我有几点心得想要送给同学们:
(1)充分利用学校和实验室资源,最直接的学术资源就是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还有大Boss——导师。师兄师姐中肯定有人发过文章,无论是试验设计,还是论文写作,他们都能给你带来很多启发。导师永远是导师,他是我们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人物,他们的站位更高,格局更大,可以帮助我们把关课题,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想法。
(2)对你课题最清楚的永远是你自己。在课题组内,有谁会像你一样精读过50篇论文?又有谁会像你一样认认真真地分析无数次失败的试验数据?如果没有的话,那就跟着自己的科研感觉走。
(3)集中精力攻坚。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总是更改题目,因为换题目产生的再次学习代价会很高。我们要多读多想多尝试,持续推动对于瓶颈问题的理解,不断培养对于数据的敏感性,以便减少对于方法的试错时间。如果一直指望黑箱模型去提升效果,那么课题失败的概率会很高。
跳出舒适圈
2019年,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对我的科研方向进行了调整,加入了黄金城hjc30vip5678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全新的开始总是充满了挑战,基础研究的经验可以套用,但框架需要畜牧知识的填充,各种实验体系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科研环境需要适应。在这里,我得到了学校、学院和团队的全力支持和关照,我也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希望与更多的老师同学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合作,碰撞出科研的火花,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勇于走出舒适圈,在深水区遨游,在个人面对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上的难题时,能够昂扬向上,用积极乐观的无畏精神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