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城hjc30vip5678(中国)-搜狗百科
党群工作
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 党员风采

王辉同志先进事迹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1-13 浏览次数:

  

  王辉,男,中共党员,黄金城hjc30vip5678农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1943年10月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在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获大学本科学位;1968年7月在21军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3月在眉县良种场工作;1973年9月至今在黄金城hjc30vip5678农学院,曾任农学系副主任、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育成“西农84G6、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 等小麦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3多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90亿元左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5年入选“陕西好人榜”和“中国好人榜”。

  作为我校农业科研领域的杰出代表,王辉教授始终坚守“育出好品种”的梦想,扎根西部、心系民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他最钟爱的小麦育种事业。王辉教授的事业发展和人生历程体现了他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铸就精品的责任担当,追求卓越的奋斗激情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风范,这是“顶天立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高贵品质,是支撑引领科研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学习宣传王辉教授先进事迹是凝聚师生动力,汇聚改革共识,更是新形势下立足学校实际系统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顶天立地,坚定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

  王辉教授从事小麦育种42年,在他内心有一股“育得金种慰苍生”的信念作支撑,这种信念来源于他青年时期的苦难经历。在王辉教授的青春记忆里,有着“没有粮吃,饿肚皮,曾拿树叶、树皮充饥的三年自然灾害”苦涩经历。这种经历深深的刺痛了青年时期的王辉,从此就在他心中种下了“育出好品种”的梦想,把“粮安天下”的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誓要“学习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

  基于这一愿望,王辉教授在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农学院录取,从此王辉的人生就正式就小麦育种事业结缘。进入大学后,踏实肯干、勤奋好学的王辉在我国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的指导下,短短的四年,王辉便开始主持学校的小麦育种工作。

  王辉教授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与农业接触。对他来说,小麦大丰收,农民得实惠,就是对他的最好激励。那个时候学校小麦育种的条件非常的艰苦,“没地、没钱、没设备,靠的就是一腔热血,”在最初的育种过程中,“光杆司令”王辉教授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都是一身扛。常规育种所需的经费和设备少,他常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抠点钱出来买些试验用品,设备通常从家里“顺手牵羊”,或从亲戚那儿“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老婆和孩子拉来“白干”,到了收获季节,他甚至睡在晒麦场上亲自看护。

  小麦育种工作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工作,长年累月的重复,一部分人失败了,放弃了;一部分人坚持过,却知难而退。王辉教授也经历过痛苦的失败,但他把失败的苦果咽在肚子里,自己慢慢消化,踩在失败的台阶上继续前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从此,王辉“芝麻开花节节高”,“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西农9871”“西农9872”等一个个小麦品种相继问世。

  “选出品种、干出名堂”责任支撑着他“以土地为家、以小麦为伴、以育种为生”,选育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良种,伴随和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小麦育种事业上,支撑着他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执着坚守,坚定铸就精品的责任担当

  王辉教授从事科研42年,源于他始终扎根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大地,执著守望着自己痴迷的麦田,践行着“培育出更多的小麦优良品种”的梦想。从每年9月初的整地、划行,十月的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七月的室内考种、选择和试验总结计划……。“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假期他都在忙碌中度过,‘五一’要做杂交,‘十一’要播种,暑假在实验室里,寒假要在关中麦区以及外省调研。” 在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由于抢时间,他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时出门时就自备干粮。

  42年来,王辉教授已经从一位“热血青年”到年过七旬的“老者”,在爱人马桂霞的眼里,整天泡在地里,不按时吃喝的王辉就像是一头倔强的“骆驼”;在女儿们的心中,父亲对小麦育种就是“一根筋”;在学生眼中,王老师敬业、认真、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接过先辈接力棒的王辉教授,重振了30年来陕西小麦育种的科研优势。他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从仅有的两亩学生试验田,到培育出第一个省审小麦新品种“西农84G6”,到第一个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实现了优质与高产、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的良好结合,其中“西农979”在2012年更是创造了河南驻马店百万亩单产超千斤的纪录,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已成为陕西关中和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成为全国推广面积第四大的冬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累计新增产值70多亿元,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食用粮品质结构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已经正式退休的他,荣誉等身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但他尚无停歇之意,他表示,育种者的生命只有躬耕于田野才有意义。”并用“百岁老人、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先生坐着轮椅还要去试验田”的事例勉励自己,“我才70出头,只要身体允许,试验田照常去。”

  三、志存高远,坚守追求卓越的奋斗激情

  学校在小麦育种领域成就卓著,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黄淮麦区前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其中四代。培养了一大批小麦育种前辈,有开创小麦育种先河、培育出“碧蚂1号”品种、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赵洪璋院士,有育成“小偃6号”、推广超亿亩、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李振声院士等,王辉教授正是赵洪璋院士的嫡传弟子,“如何秉承‘老农科精神’,把赵洪璋教授这个小麦常规育种的摊子传承下去”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开展科研的动力。

  王辉一辈子痴迷小麦育种,所思、所想都离不开小麦育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王辉教授秉承薪火传承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科研实践中,他坚持认为,要想出良种,常规育种这条路必须一直走下去,而人才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辉教授组建了小麦育种团队。“怎么样把大家凝聚到一起,让团队充满生命力,”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身作则,啥事都走在前面。这样,下面的人才会服你。”大年刚过,王辉教授就在杨凌的二道塬查看小麦的墒情,时间一长,他所带的学生都养成了习惯,自觉的来到大田里开展农业研究,深有感触地说“冬天最冷的时候,正是我们下地的时候,”初春气温还很低,穿得少点站在地里就会发抖,“不苦、不冷,习惯了。”

  王辉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带动着他的团队成员,实践着“育得金种慰苍生”,四十多年的小麦育种人生,王辉教授的累累硕果,在关中这块丰饶美丽的大地上、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心碑”。他先后培育出11个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累计1.53多亿亩,但在他的心里,“赵老师培育的‘碧蚂1号’在1959年种植达9000万亩,是迄今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那时候条件要比现在艰苦的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没有理由培育不出新的小麦良种。年过七旬的他,仍然对未来信心满满,“‘979’的潜力还有空间,新的育种设想还未实现。”

  四、德高为师,坚守淡泊名利的人格风范

  王辉教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农业科研实践,向土地要数据,实践出真知。他有好多“密码本”,在扉页上写下的“莫问前途吉凶,但求落幕无悔”。每到田间地头,王辉都带着一本,上面用铅笔条理清晰又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麦田里的故事”。

  每年的收获季节,晾晒麦种很麻烦,数千份育种材料,晒成许多个小摊摊,千万不能混杂了。有一次,上小学五年级的大女儿热心来帮忙,不小心把几个品系的种子混在一起,王辉心痛极了,狠狠地把女儿说了一通:“你做事咋这么不认真,这一年的心血白费了!”王辉教授在田间的辛劳耕作,他很少照看家人,年近八旬的老父亲想念儿子了,拄个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学校来看他。妻子和四个女儿总是在他工作的地方帮他干活,算是一家人团聚,在女儿们心中父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

  育种就是他的乐趣,小麦就是他的生命。长时间的育种积劳成疾。王辉教授几次在田间晕倒,但他反复叮嘱同事和学生,千万不能把晕倒的事告诉他的家人。”他的老伴至今都不知道,他害怕家里人知道了会阻挠,而这是王辉最大的痛苦。

  王辉教师在从事小麦育种的路上痛并快乐着。每年夏季的高温时节,师生们总是会看到他亲自守护着自己辛苦一年的宝贝,不容出半点差错。“王老师再苦再累,也从不吭一声,总是埋头苦干。他一个心眼扑到工作中去,节假日、星期天都在办公室,他已经是我们小麦研究室办公室的常驻办公人员。他搞试验、讲课、下乡,不论搞啥,都一板一眼,仔细认真,从不应付,这才是他之所以取得成绩的关键。”王辉的一名研究生助手如是说。

  王辉教授一旦确定目标,就会矢志不移的去追求。据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回忆说,“王老师有多次调去沿海高校工作的机会,他都不为所动。旁人一说调走,他两眼一瞪,‘科学研究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受他的感染,自己也在留学日本后选择回国。

  “守得云开见月明”,王辉教授的执着终于换来了在小麦育种领域的巨大成功,他历时12年选育成第一个小麦新品种的西农84G6,历时18年选育成第一个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979,截止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2012年王辉被授予“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可以说他是农业科研领域德艺双馨的杰出科学家。面对荣誉,王辉教授并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而是把小麦育种的思路做的更宽了,理解更深刻了。

  如今已经72岁的王辉面对辉煌的成就,显然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咱关中人吃麦很挑剔,有的爱吃馍,要求面粉白;有的爱吃面,要求筋道。我还想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的小麦品种。”王辉说。

  梦想引领目标,为了吸引更多的师生了解小麦育种知识,喜欢小麦育种专业,参与到小麦育种事业队伍中来,共同把小麦育种事业越做越大,在2015年学校举行的“科研成果进社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王辉教授免费捐出自己“西农979”小麦新品种面粉,做成6万个馒头,免费让师生品尝。

  2012年,全省科技工作大会召开,王辉教授喜获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并获百万奖金,面对金钱和荣誉,他心中想的还是他的小麦育种事业,当场表示,所获奖金20万元为个人所得,其余80万元用于团队自主选题的科研经费补贴。

  古稀之年的王辉教授依然不改守望麦田的初心,像往年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里的试验地,胳膊下夹着笔和记录本,一手拿着装着金色麦种的小信封。他一边撒,一边说:“小麦育种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特别仔细。”试验地里一行行标签、笔记本上一个个数据,记录了一个个品种成熟的历程,也写满了王辉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科学态度。

  “育种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事业。”王辉教授还将延续他的小麦育种事业和人生的完美相融,蓄势待发续写小麦育种事业的又一个辉煌明天。

http://oa.nwsuaf.edu.cn/XN_OA/form/user/gwgl/fwgl/fwglxxzswj_info_maxR.jsp?processInsId=406074

版权所有 : 黄金城hjc30vip5678   地址: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主管领导:赵运良   网管员:胡巧娟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总访问量:

Baidu
sogou